量子纠缠简单的一种解释

admin 文化科技 2022-10-06 21:08 1761

摘要:量子纠缠是很反智的,爱因斯坦都没弄明白的事,咱们普通人就不要太纠缠。只需要理解下面的大致比喻(不特别恰当),足够了。...

量子纠缠是很反智的,爱因斯坦都没弄明白的事,咱们普通人就不要太纠缠。只需要理解下面的大致比喻(不特别恰当),足够了。

 

你拿出一张纸,一面用红笔左边写“正” 右边写“负”,反面用蓝笔左边写“负”右边写“正”。把纸左右对折,撕成两半。现在,一半是红色的“正”、背面是蓝色的“负”;另一半是红色的“负”、背面是蓝色的“正”。现在你把两张纸都四折好或叠成千纸鹤,一个给甲,一个给乙。然后甲去了北京、乙去了深圳(或者甲去了北京、乙去了西雅图;或甲去了月球,乙去了火星;都无所谓)。甲、乙都不知道自己的那张纸写的是什么,对方的是什么。但是,任何时候,甲或乙打开那张纸,看到红色的“正”,立刻就知道对方一定是红色的“负”;看到蓝色的“负”,对方一定是蓝色的“正”。甲、乙之间,或两张纸之间,没有任何信息传递也不存在隐藏的控制机制。但是,无论甲、乙相隔多远,只要一方打开纸看到自己纸上的字就立刻知道对方纸上的字。原因是,这两张纸,在你正反面写好字时,就形成了一种关联关系,或者“纠缠”。无论相隔多远,纠缠都在。

 

核心是,甲乙的互知,靠的不是信息传递,不是某种控制,而是两张纸的关联/纠缠关系。不是随便两张就行,得先是那样写好(产生关联关系)再撕开。。。

 

爱因斯坦纠结的是,甲之间不可能存在信息传递(否则甲、乙立即0秒内知道对方情形,信息传递一定超过光速。而光速恒定不可超越是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条件),那么一定两张纸上存在某种诡秘的隐含的机制,让甲看到红“正”时,乙的纸上写红“负”…(贝尔不等式)。

 

今年诺贝尔的三位获奖者,就是先后在实验中发现、证明了隐含机制不存在,但也没有信息/物质超光速。先是1972年美国30岁的的约翰·克劳泽 (John Clauser)28岁的斯图尔特·弗里德曼,实验发现了。但不能完美证明,存在漏洞。1976年又做了一次,但还是有漏洞。而且那时物理界都认为量子物理不科学,包括克劳泽本人。不存在隐含机制就会是超光速效应。1982年,35岁的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 (Alain Aspect) 弥补了些漏洞,进一步试图实验证明。但还剩下些漏洞。到了2015年,70岁的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 (Anton Zeilinger) 团队及世界上另外三个研究团队终于堵了最后一两个漏洞后实验证明成功。量子物理完胜。而斯图尔特·弗里德曼在2012年去世了。所以今年80岁的约翰·克劳泽的获奖感言是: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因为我活得足够长。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